发布时间:2025-10-15 17:03:17    次浏览
导读今年VR行业迎来了井喷式发展,BAT等科技巨头强势插入,各路资金源源不断涌入,整个行业百花齐放,一派欣欣向荣。然而,这个行业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。近日,号称“国内VR先锋”的暴风魔镜被曝出裁员传闻,引致外界纷纷猜测:这是VR泡沫破裂的信号吗? 相信大家对电梯里播放的暴风魔镜的广告还有印象,那句“暴风魔镜终于打广告了”的广告语,估计让很多人感觉尴尬症都要犯了。当时,很多人看到这个广告都是一脸茫然:这到底是一个什么玩意的广告?1策略失误,暴风魔镜裁员近50%而现在,在虚拟现实的名头越来越响亮之际,暴风魔镜却曝出裁员传闻,而且裁员规模相当大,接近50%。暴风高管在接受采访时也印证了这一传闻。虽然裁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很常见,但是如此大规模地裁员,一般只有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出现了问题时才会出现。那么,暴风魔镜出现了什么问题?第一、产品激进从2014年第一代暴风魔镜发布,到2016年推出第5代魔镜,在三大头显(HTC Vive、Oculus Rift、PSVR)初代产品刚刚上市的年份,暴风已经宣布进入了VR 2.0时代。产品更新周期快、发布版本多,虽然这样的产品发布速度让暴风魔镜一下子有了知名度,但迭代多并不代表进步大。从第一代到第五代,暴风魔镜仍然只是个手机VR盒子,一个塑料版的Cardboard,虽然打上了“手势识别”这样的黑科技标签,但并没有得到太多内容的支持。有业内人士给出了这样的评判标准:从VR体验的层面上看,Gear VR是及格线,HTC Vive、Oculus在及格线之上,而暴风魔镜至始至终都在及格线之下。第二、策略激进2015年1月,暴风影音CEO冯鑫表示,要构建一个“VR理想国”,并启动了210个合作伙伴和10个VR合伙人的招募计划。2015年11月,暴风魔镜CEO黄晓杰宣布,未来一年将实现“推动中国VR用户达到1000万,每月给游戏合作伙伴分成达到1000万;每月给内容合作伙伴分成达到1000万”。为了实现这“三个1000万”的目标,暴风魔镜也开始了激进疯狂的扩张,从2016年与ARM公司合作为起点,发展了一连串的战略合作伙伴,一个以暴风魔镜为中心的VR生态似乎已经成型。但VR在国内刚刚起步,很多公司都在抱着一种“试一试”的心态去布局VR,并非当成自己的核心业务,甚至有的公司是包装一个VR的概念,为的是获得融资、拉升股价。强大如Facebook,其创始人扎克伯格也对构建VR生态非常谨慎,他表示:“完整的VR生态系统的建立至少需要10年,短时间内不会进入大众化的阶段。” 其实作为刚刚起步的创业公司,自身在技术、资金、渠道的劣势,很难建立起一个自己真正所谓的生态,这是很现实的。暴风魔镜过早开始进行生态布局,哪个领域都想切入,最后的结果就是大部分停留在口头上,没有看到太多的实质动作,也无法依靠商业化为自身输血。再加上暴风魔镜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融资,项目搁浅、业务调整、裁员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情。2热闹已过,市场颓势显现 从整体市场来说,VR眼镜的出货量已经有逐渐下滑的趋势,这也侧面凸显出了国内VR产业的窘境。目前在国内做硬件十分烧钱,但市场需求却不强,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新技术研究员表示。一方面底层设备是国外的,国内创业公司没有自主知识产权,只是做个壳,所以成本高昂;另一方面,硬件量产的成本也非常昂贵,但现实的窘迫是,VR的爆发属于市场推动,并不是需求推动,所以即使产品量产完成,市场需求不强也很难消化。除了VR眼镜出货量有下滑迹象,资本对这个行业似乎也不再青睐。数据统计显示,2016年一季度,VR行业融资总规模达8.16亿元,共有18家创业公司获得融资。二季度,新获得融资创业公司仅5家。VR企业融资数量的减少,加上暴风魔镜的大规模裁员,让人猜测VR行业已经进入寒冬,VR泡沫已濒临破灭。3资本冬天,洗牌是必然趋势中国创意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张京成认为,VR行业并未进入所谓的寒冬期。但随着行业发展,市场洗牌是大势所趋,技术与市场运作较为落后的企业将会被淘汰。腾讯公司副总裁王波也认为,现在的VR行业是资本的冬天,产业的春天,是炒作的冬天,实干的春天。他说,虽然单纯炒作概念、写PPT、开产品发布会目前已经很难吸引外界关注,但是认真踏实地在研究技术、打磨产品、开发内容等方面进行钻研,一定可以在未来VR市场中有所收获。虽然暴风魔镜并不能代表VR行业的兴衰和发展方向,但是其当前面临的困境也给行业提了一个醒:欲速则不达。※ 本文综合自每日经济新闻、腾讯科技、36氪